借呗借了5次查几次征信?答案来了!
52
2025-04-08
随着教育分期市场的火热,不少贷款平台开始与培训机构展开合作。这种模式表面上解决了学员资金周转难题,但暗藏合同陷阱、资质风险等问题。本文从法律合规性、常见合作模式、用户维权途径等角度,深入分析这类合作关系中可能存在的套路,并给出5个识别合法机构的关键方法。
咱们先来看最关键的合法性问题。根据《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》第17条,持牌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必须符合三点:首先合作方要有正规办学资质,其次贷款用途必须明确限定在教育培训,最后不能捆绑销售金融产品。不过现实中很多机构在打擦边球,比如有些美容美发学校明明只有短期培训资质,却和贷款平台合作搞什么"职业规划贷",这就明显越界了。
记得去年有个案例,某编程培训机构用"包就业"的幌子吸引学员,结果合作贷款平台收取的服务费高达本金的30%。这种操作已经涉嫌违反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20条关于明码标价的规定。所以判断是否合法的核心要看两点:机构有没有对应办学许可,贷款合同是否存在隐性收费。
现在市面上主要有这么几种玩法,大家遇到千万要小心:
1. 学费分期变身高利贷:宣传时说是"0利息",其实把手续费算到课程费里,综合年化利率可能超过24%
2. 退款障碍设计:中途退学不仅要付违约金,还要继续偿还剩余贷款
3. 个人信息倒卖:填完贷款申请后,开始频繁接到各种推销电话
上图为网友分享
我有个朋友就踩过坑,报名时被销售忽悠着签了电子合同,结果发现每个月还的"课程管理费"比本金还多。这种情况建议立即拨打12378银保监会热线投诉,同时保留好聊天记录和合同原件。
怎么避免掉进这些陷阱呢?给大家支几招实用的:
• 查培训机构资质:在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核实办学许可证
• 算清实际资金成本:用IRR公式计算真实年化利率,超过15.4%要警惕
• 细读合同附加条款:特别注意用极小字体标注的"服务费""管理费"
• 确认贷款资金流向:正规平台会直接打款给培训机构而非个人账户
上图为网友分享
• 试听课程再决定:千万别被"限时优惠"冲昏头脑,至少体验3次课再签协议
有个小技巧,大家可以在签合同前要求对方提供资金监管协议。根据《商业银行托管业务指引》,正规合作必须有银行作为第三方存管,这点很多违规机构是做不到的。
万一已经中招了也别慌,按这个流程来维权:
第一步:立即停止偿还贷款,但要做好征信可能受影响的准备
第二步:收集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证据,比如承诺就业的聊天记录
第三步:同时向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教育局提交书面投诉
上图为网友分享
第四步:金额超过5000元的建议走司法程序,现在有在线法院很方便
去年深圳就有个集体诉讼案例,32名学员通过举证机构伪造就业数据,最终拿回了70%的已支付费用。所以关键是要保存好所有沟通记录和支付凭证,这些都是维权的关键证据。
说到底,贷款平台和培训机构的合作本身并不违法,但鱼龙混杂的市场现状确实存在很多隐患。作为消费者,咱们既要抓住教育投资的机会,也要时刻保持清醒,记住任何需要预支未来收入的投资都要三思而后行。毕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,最终还是要靠真才实学,而不是一纸贷款合同就能解决的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