秒下款的口子不看征信:哪些平台审核宽松放款快?
5
2025-05-23
哎,最近总有人问我,工程合同里的成本加酬金到底该怎么选。其实啊,这四种形式——固定总价加酬金、成本加固定百分比、成本加固定酬金和成本加激励酬金,就像超市里的酸奶货架,看着都差不多,细品起来差别可大了去了。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,比如你接了个装修项目,甲方非要选成本加百分比,这时候你可千万别急着点头,先得琢磨下材料价格会不会突然暴涨。对了,听说隔壁老王的工程队去年就栽在这块,最后连工人的盒饭钱都快贴进去了...
先别急着记公式,咱们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假设你要开家奶茶店,找装修队的时候:
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点——很多人以为成本加酬金都是甲方扛风险,其实不然。像固定总价加酬金模式下,要是遇上水泥涨价,乙方就得自己吃进这个差价。去年建材市场波动那会儿,至少有十几家承包商在这个坑里摔得鼻青脸肿。
上图为网友分享
不过话说回来,成本加固定百分比确实是甲方的噩梦。某地产公司的项目经理跟我说,他们有个项目实际成本比预算超了200万,结果施工方靠着那15%的抽成,反而多赚了30万,你说气人不气人?
干了十几年工程的老张总结了个口诀:"看人下菜碟,量体裁衣服"。具体怎么操作呢?
上周刚听说个有意思的案例,某科技园区建设时,甲方把成本加激励酬金和固定总价混合使用。主体结构用固定总价控制风险,室内装修用激励条款,最后省下预算给园区多装了三台电梯,这操作属实666。
别以为选对形式就万事大吉,有些坑专门埋在字缝里。比如"成本"的定义,是只算直接人工材料,还是把管理人员的下午茶都算进去?还有那个酬金支付节点,见过最坑的合同要求工程验收三年后才付尾款,乙方现金流差点断了。
上图为网友分享
有家聪明的承包商现在专门养了个律师团队研究这些条款,去年光靠抠字眼就避免了两百多万的损失。他们最近接的智慧园区项目,愣是把"设备调试期"从合同约定的三个月谈成一个月,用省下的时间多接了三个新项目。
现在业内开始流行动态酬金机制,有点像股票期权。比如说基础酬金5%,要是工程质量评优再加2%,工期每提前一周再奖0.5%。这种玩法把甲乙双方绑成了利益共同体,上周参观的那个碳中和示范项目就是这么搞的,听说最终能耗指标比设计标准还低了15%。
不过这种创新模式也有风险,去年有项目因为奖励条款设计不合理,施工方为了拿奖金疯狂赶工,最后出了安全事故。所以说啊,再好的模式也得因地制宜,千万别生搬硬套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