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款的利息可以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吗一文说透:利息提前扣,本金缩水合法吗

文案编辑 4 2025-05-18 16:12:01

最近有个粉丝私信问:“签合同借了10万块,到手才9万5,对方说那5千算利息提前扣了,这操作合理吗?”哎,这事儿还真得掰扯清楚。咱们都知道借钱要付利息,但要是利息直接从本金里扣,相当于你还没用上钱呢,就先欠了笔账。《民法典》第670条白纸黑字写着“利息不得预先扣除”,但现实里总有人玩这种套路。今天咱们就唠唠,这种操作到底合不合法?万一碰上该咋办?手把手教你识破那些“隐形坑钱术”!

一、利息预扣的那些“花式操作”

先举个真实的例子:朋友老张去年找小贷公司借20万周转,合同写着年利率12%,结果放款时直接扣了2万4当利息。老张气得跳脚:“我这钱还没捂热乎呢,利息就没了?”其实这种操作有个专业名词叫“砍头息”,说白了就是从本金里先薅羊毛

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套路还有这些:

  • 放款时扣“服务费”“手续费”变相抵利息
  • 要求买理财产品或保险才给放款
  • 签阴阳合同,实际到手金额比约定少

最坑的是,有些网贷平台还会把利息包装成“会员费”。比如借1万块,必须花500块买黄金会员才能提现。这钱表面上不是利息,实际上还是变相提高借款成本

二、法律红线到底画在哪儿?

《民法典》里那句“利息不得预先扣除”可不是摆设。重点在于利息必须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计算。举个简单例子:如果你借10万,对方扣了5千当利息,那法律只承认9万5是本金,利息得按9万5算。

借款的利息可以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吗一文说透:利息提前扣,本金缩水合法吗

上图为网友分享

不过这里有个特殊情况要注意!如果双方白纸黑字写明白了利息预扣,并且借款人明知且自愿接受,这事儿还能不能告?其实法院判例显示,就算签了字,只要实际到账金额少了,借款人还是可以主张按实际金额计算利息。

去年浙江就有个判例:某公司借出50万,合同写明“利息3万预先扣除”,结果法院判决按47万计算利息,多收的部分还得退还。所以说啊,白纸黑字也架不住法律硬杠杠

三、遇到预扣利息该咋反击?

要是真碰上这种糟心事,记住这三步自救指南:

  1. 立马保存转账记录、合同原件(拍照+云备份)
  2. 计算实际到账金额和合同金额的差额
  3. 向银保监会或地方金融办投诉举报

有个实用技巧教给大家:还款时备注“本金+利息”分开写。比如还1万块,别光写“还款”,要注明“偿还本金9500元,利息500元”。万一将来扯皮,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据链。

不过现实里很多人吃了哑巴亏,主要是担心闹僵了影响征信。其实现在监管越来越严,今年上半年就有12家机构因为砍头息被罚款。记住,法律永远是站在合规借款人这边的

四、这些“擦边球”千万要警惕

除了明晃晃的砍头息,还有些灰色地带要当心:

  • 放款后马上要求“借新还旧”
  • 强制绑定销售pos机或扫码设备
  • 利息按天计算但提前收取

借款的利息可以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吗一文说透:利息提前扣,本金缩水合法吗

上图为网友分享

特别是现在流行的“AB贷”套路,A申请贷款通不过,就忽悠A找B帮忙。结果B成了实际借款人,利息还被拆分成“担保费”“咨询费”。这种层层嵌套的把戏,普通人很容易中招。

说到底,借钱时牢记两句话:到手的钱少了绝对有问题,合同里带“费”字的多半有猫腻。实在拿不准,直接打12378银保监投诉热线,比跟贷款经理扯皮管用多了。

五、写到最后的大实话

利息预扣这事儿,本质就是用数字游戏掩盖高利贷。现在监管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能超过LPR四倍(大概年化14.8%),有些机构就搞出各种名目绕开限制。作为普通老百姓,记住只要实际到手金额比合同少,立马提高警惕。

最后送大家个防坑口诀:签字前核对到账数,还款时分开写备注,发现猫腻保留证据链,该投诉时别怂就是刚!毕竟咱们的血汗钱,可不能白白让人薅了羊毛去。

上一篇:比较好的小额贷款有哪些?如何选择安全低息的借款平台
下一篇:征信花了哪里可以借钱急用啊,全网收集5个安全的贷款平台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