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可以贷款借钱吗,全网收集5个黑贷款马上下款的口子
7
2025-05-14
最近有读者在后台问我,说看到财经新闻里总提到m1、m2这些词,特别是"准货币"到底属于哪个指标啊?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,就像我们平时分不清生抽老抽,但炒菜时候还真不能随便用。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事儿,先说结论:准货币属于m2!不过别急着关页面,这里头藏着不少和咱们钱包相关的门道。比如说为啥你买的银行理财突然收益变低了?政府降准降息会怎样影响你的存款?这些都能从货币分类里找到线索。我专门查了央行最新报告,还翻了好几个经济学者的研究,下面咱们边聊边学。
上图为网友分享
先来点基础知识热热身。货币供应量就像俄罗斯套娃,分成了m0、m1、m2三个层级。m0最简单,就是大家手里的现金加上银行库存的现钞。比如你钱包里的百元大钞,atm机里没取出来的钱都算。
上图为网友分享
重点来了!准货币就是m2里除去m1的那部分,也就是定期存款、储蓄存款这些暂时不能直接花,但通过操作能变成现金的钱。这就好比你把钱存在余额宝里,虽然不能直接扫码支付,但转出到银行卡就能用,这个中间状态就是准货币的特点。
去年我有个朋友老张,把50万全存了三年定期,结果今年儿子要结婚急用钱,提前支取损失了快2万利息。这就是没搞懂准货币的流动性特点。银行理财经理常说"用时间换收益",其实就是利用准货币的流动性溢价。这里教大家个窍门:把资金分成三份,活期放日常开销,货币基金放应急备用,大额存单或国债放长期增值,这样既保证灵活又兼顾收益。
现在很多互联网平台推的"灵活申赎"产品,本质上也是把准货币玩出花。比如某宝的某类产品,虽然标注着T+1到账,但通过垫资服务让你即时到账,这种创新其实改变了准货币的传统定义,监管部门去年还专门出过文件规范呢。
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,每次央行发布金融数据,股市都会跟着m1、m2的剪刀差波动。当m1增速超过m2,说明企业更愿意持有活期存款,可能是要扩大生产的信号;反过来要是m2涨得快,可能大家更倾向存钱而不是消费投资。去年三季度就有过这种情况,m2同比涨了12.1%,但m1才2.1%,当时很多专家就预警消费需求不足。
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现象:m2增长太快不一定是好事。就像2020年那波放水,虽然m2冲到两位数增长,但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,反而推高了资产价格。所以现在央行搞精准滴灌,就是要让准货币真正流到实体经济中去。
上周去银行办业务,听见柜员给大妈推荐大额存单,说"这个算准货币,安全又有赚头"。其实这话只说对一半,大额存单确实属于准货币范畴,但提前支取会损失利息这点没说清楚。咱们普通人在理财时,要特别注意产品的流动性折价问题。
再说个有意思的,现在很多年轻人把游戏币、积分当钱用,这些算准货币吗?按央行定义当然不算,但某些电商平台搞的"虚拟资产包"确实在模糊边界。前阵子某平台推出的"金豆"可以兑换实物,还能转让给其他用户,这种创新产品正在试探监管的红线。
随着数字货币推广,货币分类标准可能要改写。比如数字人民币虽然属于m0,但它的可编程性让资金能定向使用,这功能以前只有准货币通过合同约定才能实现。再想象下,如果微信零钱通能直接还房贷,那这些货币基金的属性会不会被重新划分?
还有个趋势是跨境准货币的兴起。像某些东南亚国家开始接受人民币定期存款,这些境外沉淀的资金如何计入货币供应量,目前各国统计口径还没统一。这可能会影响未来跨国投资的收益计算方式。
说到底,理解准货币不仅是学术问题,更是打理自己钱袋子的基本功。下次看到m2同比增速的数据,不妨多想想自己的存款结构要不要调整。毕竟在通胀时代,让钱待在合适的位置,可能比盲目追求高收益更重要。大家有什么理财困惑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~
上图为网友分享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